菌核病可每亩用40%嘧霉胺悬浮剂10g+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0g或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g兑水50kg喷雾,每周一次,防治2次
芦蒿苗期(前期)易发生。成蚜和若蚜群集于芦蒿叶片背面、嫩茎,刺吸植株的汁液。其排泄的蜜露,透明、稠、黏,对芦蒿的生理活动起到阻滞作用,易诱发煤污病等,同时蚜虫也会传播病毒病,致叶片生长畸形,叶片背面出现不规则的皱缩、卷曲、脱落等。
芦蒿、藜蒿灰霉病,是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,特征主要从近地面衰老的叶片开始发生,多从叶尖部开始,沿支脉间呈“V”形向内扩展,初为水浸状,后变黄褐色,病、健组织分界明显,表面生稀疏浅灰色霉层,叶片受害变黄进而枯死。
白粉病病菌萌发温度范围为5~35℃,最适温度20~30℃,相对湿度80%~100%有利于发病,但水滴对白粉病孢子有抑制作用。春、秋季是芦蒿白粉病发生的高峰期。
发病较重主要为害芦蒿叶片,一般先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,被害叶片初呈淡绿色水渍状小点,病斑边缘不明显,扩大后变黄褐色不规则形呈水浸状,湿度大时叶背面长出灰白色霉层,严重时整株腐烂,棚室内干旱时病叶逐渐变黄、干枯
芦蒿种植有一套固有的流程和方法,这些方法中大多划分为:播种、整理、田间管理及采收,每个阶段都会有需要注意的地方,这些方法是通用型的,适合大家选择,但如果各地因气候差异,生长喜好等原因,需要在各地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,当然也可以与我们的技术人员取得联系。
芦蒿的生长,除了常见的田间管理,大棚管理之外,还有些方法可以使其长得快、白、嫩,增加产量的同时也增加收入。